血余
【藥材名稱】血余【拼音名稱】xueyu
【別名】發髲、亂發、發灰子、頭發、血余炭、人發灰
【科屬】為人科健康人之頭發制成的炭化物。
【產地】全國各地都有。
【性味】【性味歸經】味苦;澀;性平。歸肝;胃;腎經
【功能主治】止血;化瘀利尿生肌。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癰腫;潰瘍;流火;燙傷
【中成藥】共有 21 種中成藥使用血余: 定喘膏 京萬紅 橡皮生肌膏 婦良片 血生口服液 丹骨生發酊 安坤贊育丸 萬靈五香膏 益坤丸 玉液金丸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研末摻中油調、熬膏涂敷。
【注意】
胃弱者慎服。
【附方】
1.豬膏發煎(《金匱要略》),主治小便不利。
2.化血丹(《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咳血,吐血而兼有瘀血者。
3.五灰散(《沈氏尊生書》),主治崩漏下血。
【采收儲藏】
將集到的頭發,除去雜質,用堿水洗凈污垢后,再用清水洗凈,撈出曬干。然后放置于煅鍋內,上面再覆蓋上同樣大小的鍋,兩鍋之間的縫隙用黃泥封嚴,在上面鍋底上貼上一張白紙,加熱煅燒至白紙呈焦黃色,經冷卻后取出即成。
【化學成份】
主要成分是一種優角蛋白(eukeratin),含水分12%-15%,灰分0.3%,脂肪3.4%-5.8%,氮17.4%,硫5.00%。另含或多或少的黑色素(melanin)。
灰分中含下列金屬(按含率大小順序):鈣>鈉>鉀>鋅>銅>鐵>錳>砷。
人發炮炙成血余炭時,有機成分破壞炭化,其中的有機成分未詳,無機成分已如上述。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實驗證明血余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凝血作用:血余炭有縮短出血時間和收縮粘膜毛細血管的作用。止血:血余炭水煎液或醇提液10g/kg腹腔注射,可縮短小鼠出血時間,而頭發水煎液及醇提液同樣劑量無止血作用;血余炭醇提液20g/kg或血余炭粗結晶25mg/kg腹腔注射,可縮短大鼠凝血時間;血余炭粗結晶12.5mg/kg靜脈注射,可使大鼠血小板聚集。血余粗結晶8mg/kg靜脈注射,可顯著縮短家兔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對凝血酶原時間(PT)無影響,說明對內源性系統凝血功能有促進作用;10mg/kg靜脈注射,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促進作用,大鼠血漿cANP含量降低,cAMP/cGMP比值降低。血余炭粗結晶10mg/kg腹腔注射,對大鼠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均有增強趨勢,并顯著的縮短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顯著降低血小板環核苷酸的含量,其凝血作用與所含有機物有關。
【毒性研究】
毒性:血余炭水煎液灌胃及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分別為90.9g/kg及26.18g/kg;血余炭醇提液灌胃及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分別為109.27g/kg及22.67g/kg頭發水煎液,醇提液灌胃及腹腔注射1000g/kg,小鼠均無死亡。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烏黑光亮,表面有多數細孔,如海綿狀。質輕,質脆易斷,斷面蜂窩狀。用火燒之有焦發氣,味苦。
【各家論述】
1.《本經》: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癎,大人庢。
2.《別錄》:合雞子黃煎之消為水,療小兒驚熱。主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癎。止血,鼻衄燒之吹內立已。
3.《藥性論》:能消瘀血。
4.《唐本草》:療轉胞,小便不通,赤白利,哽噎,鼻衄,癰腫,狐尿刺,丁腫,骨疽,雜瘡。5.《日華子本草》:止血悶血運,金瘡傷風,血痢,入藥燒灰,勿令絕過。煎膏長肉,消瘀血也。
6.《綱目》:發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癎,去心竅之血。
7.《本草思辨錄》:發者血之余,血者水之類,此滑攖寧注《素問》語也。而《本經》發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若移滑語作此疏,亦確不可易。仲圣豬膏發煎治黃疸與陰吹正喧,以豬膏潤臊,亂發引入下焦血分,消瘀通關格、利水道。滑石白魚散,乃利小便之重劑,病不專在氣分,滑石利竅驅濕熱,不輔以白魚亂發血中之氣藥,則膀胱之水道猶不得利,凡仲圣用血余,與《本經》正如符節之合。后世因《本經》有自還神化一語,不得其解,遂附會其說,或謂補真陰,或謂益水精,曾是通關格之物而能有補益之實者耶?《別錄》合雞子黃煎之消為水,療小兒驚熱百病,雞子甘溫育陰,本治小兒虛熱之妙品,血余得之,則變峻逐為宣鬯,而陰分積熱以解,痰逆以平,以此法涂熱瘡,小兒及產婦亦俱宜。古方元精丹,則以血余配入首烏等一切補腎之藥,為便后脫血之良方,此皆得制劑之道,而血余乃有功而無過,非血余之本能然也。鼻衄以血余燒灰,吹之立止,即齒血便血與諸竅出血,燒灰送服,亦無不止。
【摘錄】
《中華本草》
血余圖片

血余

血余1

血余2

血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