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骨
【藥材名稱】鹿骨【拼音名稱】lugu
【別名】鹿骨
【科屬】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骨骼。
【產地】分布詳情見【生境分布】
【性味】【性味歸經】味甘;性溫。歸腎經
【功能主治】補虛贏;強筋骨;除風濕;止瀉?。簧刊?。主虛勞骨弱;風濕痹痛;瀉??;瘰疬;瘡毒
【中成藥】共有 6 種中成藥使用鹿骨: 鹿骨膠 鹿骨雪蓮酒 鹿筋壯骨酒 痹痛酊 腸痢寧片 加味天麻膠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燒存性為末,每次5-10g。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
【附方】
1.補益虛贏: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備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勻,共煎五升。日二服。(《千金方》鹿骨前)
2.生肌收口:鹿腥骨,濕紙包固,灰火煨之,以黃脆可研為度。若焦黑色者為過性,勿用,摻大毒,生肌甚速。(《救生苦?!钒啐埳?
【采收儲藏】
殺鹿時取骨,除去筋肉即可。
【原形態】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粝孪倜黠@,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后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各家論述】
1.《別錄》:安胎,下氣。
2.《千金·食洽》:主內虛,續絕傷,補骨,可作酒。
3.《唐本草》:主虛勞,可為酒。主風虛,補骨髓。
4.《綱目》:燒灰水服,主小兒洞注下痢。
5.《四川中藥志》:治風濕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
【摘錄】
《中華本草》
鹿骨圖片

鹿骨

鹿骨1

鹿骨2

鹿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