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区一二三四区202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10名院士獻計腫瘤防治事業發展 第三屆大灣區腫瘤防治學術大會在常舉辦

來源:藥源網 更新時間:2025/4/2
2025年3月28-30日,由南京醫科大學和廣東省抗癌協會聯合主辦,南京醫科大學部省共建腫瘤個體化醫學協同創新中心、第三附屬醫院(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常州醫學中心、姑蘇學院、無錫醫學中心、泰州臨床醫學院、蘇北臨床醫學研究院、附屬腫瘤醫院(江蘇省腫瘤醫院)和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共同承辦,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抗癌協會腫瘤早篩及流行病學專委會、廣東省抗癌協會遺傳性腫瘤專業委員會和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單細胞科技分會共同協辦的“第三屆大灣區腫瘤防治學術大會暨南京醫科大學腫瘤個體化醫學學術會議”在江蘇省常州市成功召開。本次大會邀請了內地和港澳地區著名高校、研究機構以及知名醫院的10位兩院院士和近百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與會專家圍繞腫瘤流行病學、病因學、腫瘤轉移、腫瘤代謝及腫瘤免疫等領域,以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醫工交叉學科前沿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大會旨在廣集眾智、共謀良策,推動腫瘤防治科學和技術發展及其轉化應用,提升我國腫瘤防治水平。大會吸引了全國各省市腫瘤專業委員會負責人、腫瘤相關領域青年骨干和學生代表共500余人出席。
大會主席與嘉賓開幕式合影
大會現場
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林東昕院士,常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偉,南京醫科大學校長胡志斌,恒瑞醫藥戰略發展事業部總經理鐘興龍,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湯黎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林東昕院士回顧了大會從大灣區到長三角的發展歷程,表示“這一跨越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延伸,更是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并強調了本次會議在推動腫瘤防治學術交流與協作方面的重要性,期待通過深化合作提升我國腫瘤防治水平。周偉市長介紹了常州的經濟和產業優勢,尤其是新能源和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成果,強調了常州在推動衛生健康事業和生物醫藥創新方面的努力,并希望通過大會匯聚智慧,提升腫瘤防治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胡志斌校長介紹了南京醫科大學的學科優勢、科研成就及與常州的深度合作,提出本次大會旨在促進腫瘤防治領域的多學科融合與產學研聯動,推動長三角與大灣區資源互補,為全球腫瘤防治貢獻中國智慧。鐘興龍總經理介紹了恒瑞醫藥在腫瘤防治領域的創新成果,表達了與學術界、產業界和臨床界合作推動腫瘤防治科研創新和臨床轉化的愿景,希望通過大會交流合作提升我國腫瘤防治水平。湯黎明院長介紹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在腫瘤防治領域的建設成果,并希望與大灣區團隊和產業伙伴合作,推動腫瘤防治多學科融合與科技創新,提升醫療水平,造福患者。
會議開幕式由廣東省抗癌協會第二屆遺傳性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單細胞科技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實驗研究部科室副主任、研究員貝錦新主持。
此次大會由南京醫科大學胡志斌教授、靳光付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貝錦新教授、鄭健教授和丁培榮教授擔任執行主席。大會共設置了5個分論壇,分別由南京醫科大學汪秀星教授、錢旭教授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黃旭東教授、羅春玲教授(華夏菁英論壇),南京醫科大學胡志斌教授(腫瘤遺傳與表觀遺傳)浙江大學呂志民教授(腫瘤微環境),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腫瘤微生態),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腫瘤診斷與治療)擔任各論壇召集人。采用“專家報告+點評問答”的方式進行,與會專家們圍繞腫瘤代謝、腫瘤微環境、腫瘤遺傳與表觀遺傳、腫瘤免疫治療、腫瘤微生態、精準診療及創新技術等領域展開了一次學術理念、研究經驗、前沿技術的思想碰撞。
院士報告要點速覽
中國工程院林東昕院士作《腫瘤基礎研究的挑戰和思考》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林東昕院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大會上,林院士深入剖析了現今腫瘤基礎研究的狀況與挑戰,指出我國的大部分研究仍處于對國際先進理論的驗證階段,原創性理論仍較匱乏,缺乏具有引領性的成果。同時,具備理論創新和臨床指導意義的研究工作也相對稀少。隨著研究碎片化趨勢的加劇,系統整合與框架重構顯得尤為迫切。林院士呼吁加強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融合,推動跨學科協同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以提升我國在國際腫瘤研究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院馬駿院士作《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在項目中培養年青人才》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馬駿院士現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他分享了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進行科技創新與青年人才培養方面的寶貴經驗。馬院士通過多個豐富的實例,詳細講解了在科研項目中鍛煉創新型青年人才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團隊的關鍵路徑,強調研究應圍繞臨床“填空題”展開,注重多學科交叉與醫工結合的方法。其經驗為醫學領域青年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科學范式和實踐指導。
中國工程院沈洪兵院士作《基因組和大數據時代的精準公共衛生》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沈洪兵院士擔任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系統梳理了精準公共衛生的發展脈絡。他指出,精準公共衛生在疾病機制解析、靶向干預及疫情防控方面存在巨大潛力,但目前仍面臨認知不足、數據質量參差、模型解釋性差及算力不足等挑戰。他建議加強多學科協同,推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公共衛生中的深度應用,促進基因組學成果轉化,突破技術瓶頸,縮小認知差距,加快構建智能化、高效、公平的精準公共衛生體系,實現從疾病預警到個性化健康管理的全面升級。
中國工程院于金明院士作《精準腫瘤學新實踐》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于金明院士是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就精準腫瘤學的新實踐進行了系統闡釋,系統介紹了我國腫瘤治療的現狀。他指出,腫瘤的高度異質性導致治療和預后面臨諸多挑戰。他強調,當前腫瘤治療亟需向規范化、精準化和創新化方向轉變,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逐步邁向“以健康為中心”,通過分子與基因信息引導,實現個體化、定制化的精準治療方案,以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和患者獲益。
中國工程院李兆申院士作《我國居家Hp感染及傳播防控策略---現狀、共識及意義》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李兆申院士是上海長海醫院臨床研究中心和國家消化系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他系統介紹了我國在幽門螺桿菌(Hp)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并繪制了全國居家感染率地圖,指出與感染者共同居住是Hp傳播的主要風險因素。他表示,基于家庭的防控策略更適合我國國情,是阻斷Hp傳播的有效途徑。通過提升公眾防控意識、推廣分餐制及使用公筷公勺等習慣,并對感染家庭成員進行同步治療,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與再感染率,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中國工程院詹啟敏院士作《食管鱗癌的遺傳變異和分子特征》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詹啟敏院士是北京大學國際癌癥研究院院長,系統介紹了食管鱗癌遺傳分子特征的研究進展。研究團隊利用大規模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測序,揭示了食管鱗癌的突變譜、結構變異特征,并鑒定出ZNF750等關鍵驅動基因及高度活化的信號通路,為靶向治療提供新靶點。通過整合多組學數據,還明確了食管鱗癌的四種亞型,為其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工程院王俊院士作《肺癌手術智能輔助模塊的探索》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王俊院士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他全面回顧了肺癌外科的發展歷程,并指出當前患者數量龐大、手術需求高,而受限于術式復雜、精度要求高及培訓難度大,手術能力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針對這一問題,他提出并開發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肺癌手術智慧輔助系統。該系統通過圖注意力網絡學習醫學先驗知識,并結合多層次監督機制,實現手術行為的細粒度識別,構建術前路徑規劃與術中風險提示模塊,有效降低了手術難度、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并且促進了胸外科手術的高效教學與精準質控。
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作《腫瘤臨床科學家研究新范式》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樊嘉院士擔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名譽院長,他強調以患者臨床數據為基礎,圍繞全診療周期進行系統性規劃,整合多學科力量以識別新的治療靶點。樊院士通過實例深入闡釋了“從1到100”的創新聯合治療策略與“從0到1”的原創靶點挖掘路徑,并提出了一種以臨床需求為導向、融合多元科研模式的新型治療范式,旨在加速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從而重塑腫瘤診療格局,切實造福患者。
中國工程院韓德民院士作《智能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韓德民院士擔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系統總結了“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和取得的重要成就。結合全球醫療衛生發展的趨勢,他圍繞科技強國建設目標,深入分析“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的意義。以新疆國際醫療中心建設為例,韓院士介紹了“健康管理前置”的新模式,實現了服務鏈從預防篩查、精準診療到慢病管理的全流程覆蓋,推動了醫療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鄔堂春院士作《環境與腫瘤》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鄔堂春院士任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他指出,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并與肺癌及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他強調病因預防及早期干預的重要性。鄔院士呼吁提升環境質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推動多學科協作,逐步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從而為建設健康中國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
“華夏菁英論壇”報告要點速覽
南京醫科大學錢旭教授作《鐵代謝與膠質瘤干性維持》主題報告
南京醫科大學錢旭教授聚焦鐵代謝在膠質瘤干性維持中的關鍵作用,研究揭示鐵穩態失衡可影響腫瘤干細胞特性,并通過調控關鍵信號通路促進膠質瘤進展。其團隊深入探討了鐵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變化及其對干細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響,為靶向鐵代謝的抗腫瘤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未來有望推動相關臨床轉化應用。
陸軍軍醫大學時雨教授作《巨噬細胞異質性與腫瘤缺氧生態》主題報告
陸軍軍醫大學時雨教授聚焦缺氧壓力下巨噬細胞功能表型異質性對腦腫瘤微環境的塑造作用,利用多組學手段系統揭示其空間分布、互作規律及機制。其團隊發現,腦轉移瘤壞死區域的缺氧巨噬細胞亞群可促進瘤血管生成與滲透,而在腦膠質瘤中,缺氧巨噬細胞則通過抑制T細胞浸潤削弱免疫應答。研究為改善腦腫瘤免疫微環境和提升臨床療效提供了新策略與靶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陳碩教授作《Inside-out phosphoantigen presentation by butyrophilins》主題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陳碩教授系統闡述了嗜乳脂蛋白在感染免疫、長壽、自身免疫病和腫瘤免疫中的調控作用。重點介紹團隊利用羊駝模型,首次解析磷酸抗原–TCR復合物晶體結構,揭示γδTCR識別磷酸抗原的分子機制,為開發基于磷酸化抗原的創新免疫治療策略提供了關鍵理論基礎。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初波教授作《代謝驅動的鐵死亡調控腫瘤進展的機制研究》主題報告
山東大學初波教授聚焦代謝驅動的鐵死亡在腫瘤進展中的調控機制,發現S100P通過結合ACC促進自噬-溶酶體降解,重塑脂質代謝,進而調控肝癌細胞對鐵死亡的敏感性,為逆轉索拉非尼耐藥提供新思路。此外,初教授還系統解析了氨基酸代謝物調控鐵死亡的機制,揭示色氨酸代謝產物5-HT、3-HA及腸道菌群來源的IDA抑制鐵死亡的作用,為腫瘤代謝治療提供了新見解。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朱鶴研究員作《AR非依賴型前列腺癌譜系可塑性和轉移的調控機制和干預新策略》主題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朱鶴研究員長期聚焦前列腺癌譜系轉化機制,提出多項創新干預策略。其研究從雄激素阻斷治療誘導的譜系轉變現象出發,闡明了Gremlin1誘導雙陰性前列腺癌轉化的機制,并開發相應單克隆抗體。研究對改善去勢抵抗前列腺的治療抵抗、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新建教授作《STING配體探針的研發及其在抗腫瘤藥物篩選中的應用》主題報告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新建教授向我們分享了團隊在STING通路研究中的重要進展,重點介紹了新型STING配體探針FiSL的研發歷程。研究還發現中藥成分厚樸酚可作為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天然STING激動劑,能有效激活免疫通路,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展現出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武漢大學張金方教授作《The role of m6Am methyltransferase PCIF1 in T cells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主題報告
武漢大學張金方教授聚焦RNA表觀修飾與腫瘤免疫調控,發現m6Am修飾酶PCIF1在調控CD8? T細胞激活及其鐵死亡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敲除可顯著增強CD8? 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提升免疫應答效能,從而抑制腫瘤生長。這一研究也為開發靶向PCIF1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潛在靶點。
南京醫科大學汪秀星教授作《膠質瘤干細胞自我更新機制與干預策略》主題報告
南京醫科大學汪秀星教授圍繞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難題,系統研究膠質瘤干細胞與免疫微環境互作調控其自我更新的機制。團隊揭示了免疫因子維持腫瘤干性及關鍵調控因子的分子機制,解析了自我更新過程誘導促炎微環境重塑的作用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新型干預策略并推進臨床試驗,為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診療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鞠懷強教授作《脂肪微環境與抗腫瘤免疫》主題報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鞠懷強教授聚焦胃腸腫瘤免疫逃逸機制及免疫聯合治療策略,首次系統描繪結直腸癌癌旁脂肪微環境圖譜,揭示其通過調控免疫系統促進腫瘤進展的機制。研究明確癌旁脂肪組織中免疫細胞的分布及其在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為靶向癌旁脂肪及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潛在靶點。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常江教授作《遺傳-環境交互和食管癌演進》主題報告
華中科技大學常江教授長期從事腫瘤分子流行病學與病因學研究。本次報告聚焦環境與基因交互對癌變早期事件的影響,深入探討食管癌發生過程中突變克隆的演化機制,繪制了食管癌“時-空”動態演化的高清圖譜,系統解析環境-基因交互致癌的分子通路與作用機制。研究為推動腫瘤精準病因預防、識別新型分子靶點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上海交通大學王存教授作《肝癌治療新策略的探索研究》主題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王存教授聚焦肝癌的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揭示高表達CD49f的腫瘤起始細胞(TIC)通過與中性粒細胞形成互作環,誘導CD155上調,促進免疫逃逸。抗CD155與抗PD-1聯合治療顯著提升免疫療效,為肝癌免疫治療策略的創新提供了關鍵思路。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胡政教授作《腸癌起源與早期演化》主題報告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胡政教授聚焦腫瘤演化與基因組學研究,通過重構高分辨率譜系樹,揭示了腫瘤多克隆起源及其向單克隆演化的分子機制,突破了傳統單克隆起源的認知。同時,提出多模態數據融合追蹤細胞譜系的計算框架PhyloVelo,并開發空間原位譜系追蹤的技術與算法,為深入理解腫瘤起源提供了全新視角與方法。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高翔宇教授作《胃癌雙抗免疫治療的進展》主題報告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高翔宇教授長期致力于胃癌圍手術期綜合治療研究,團隊一方面建立了基于免疫治療反應的分子分型體系,另一方面提出雙抗聯合化療可顯著提升晚期胃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獲益。此外,團隊還繪制了泛癌免疫治療后的免疫微環境圖譜,有望填補相關臨床空白,為個體化診療提供重要依據和新思路。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彭振維教授作《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療》主題報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彭振維教授聚焦中晚期肝癌的介入與系統治療聯合策略,針對晚期肝癌單一治療效果有限的問題,彭教授證實TACE聯合侖伐替尼具有良好協同效應。針對門脈癌栓患者,彭教授設計了聯合介入與放療的隨機對照試驗,旨在提高侖伐替尼的癌栓控制率。同時,彭教授還開展放療聯合免疫治療的II期研究,初步證實其療效,為后續臨床試驗奠定基礎。
“腫瘤遺傳與表觀遺傳論壇”報告要點速覽
復旦大學雷群英教授作《營養和腫瘤代謝異質性》主題報告
復旦大學雷群英教授長期專注于營養與腫瘤代謝研究,系統總結了支鏈氨基酸(BCAAs)代謝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團隊聚焦腫瘤代謝重塑及代謝感知機制,以胰腺癌為模型,揭示了代謝重塑在其早期演變中的關鍵機制,為靶向BCAAs代謝的腫瘤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
軍事醫學科學院周鋼橋教授作《DNA damage repair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主題報告
軍事醫學科學院周鋼橋教授聚焦DNA損傷修復在肝細胞癌進展中的作用,采用基于罕見遺傳變異的分析策略,鑒定出新的易感基因NRDE2,并闡明其在DNA損傷修復中的關鍵機制。同時,發現NCOR1缺失可增強抗腫瘤免疫,促使“冷”腫瘤向“熱”腫瘤轉化。研究為肝細胞癌的機制解析與精準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論支持。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秦駿教授作《前列腺癌可塑性調控》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秦駿教授長期致力于前列腺癌致病機制研究。其團隊發現,腫瘤相關炎性成纖維細胞可分化為肌成纖維細胞,促進內分泌治療耐藥;KMT2C突變可驅動前列腺癌向雙陰性亞型的轉分化及腺瘤起源。相關研究為開發靶向干預策略、抑制腫瘤進展及克服治療耐藥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教授作《RNA功能基因組學新技術及應用》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教授聚焦RNA高級結構識別及其功能靶標挖掘的技術研發,系統介紹了團隊自主構建的RIC-seq、vRIC-seq、CRIC-seq和LACE-seq等技術。研究揭示基因組重復元件Alu序列通過RNA互作介導增強子與啟動子特異性配對的新機制,為解析非編碼區突變的致病機制及開發RNA靶向治療策略提供了全新工具和理論基礎。
“腫瘤微環境論壇”報告要點速覽
浙江大學呂志民教授作《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immune evasion in cancer》主題報告
浙江大學呂志民教授分享了團隊在糖酵解與脂肪酸代謝調控腫瘤中的研究進展。團隊研究發現,PFKL除糖酵解功能外,還具蛋白激酶活性,促進脂滴與線粒體互作,加速脂肪酸氧化。同時,呂教授系統闡述代謝酶在自噬、基因表達及細胞周期調控中的非代謝功能,揭示其在腫瘤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為腫瘤靶向治療提供的新的靶點。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浩杰教授作《轉錄與腫瘤微環境重塑及精準靶向》主題報告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浩杰教授聚焦前列腺癌中轉錄重編程與腫瘤微環境重塑機制。研究發現,SPOP突變通過轉錄調控促進腫瘤進展,PTEN/FOXO1與ERG/ETS信號通路異常共現引發的轉錄重編程在微環境重塑中發揮關鍵作用。團隊還開發靶向轉錄因子和雄激素受體變體的寡核苷酸與小分子PROTAC技術,為前列腺癌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第二軍醫大學任善成教授作《前列腺癌骨轉移的機制探索》報告
第二軍醫大學任善成教授聚焦前列腺癌的多組學研究與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構建,深入挖掘前列腺潛在的內分泌功能,提出EP4為免疫治療新靶點,并成功開發小分子抑制劑進入臨床試驗。同時,團隊構建了前列腺癌骨轉移演進圖譜,探索基于PSMA的自體及通用型CAR-T療法,為前列腺癌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全新策略。
軍事醫學科學院張令強教授作《蛋白質擬素化與腫瘤發生及治療》主題報告
軍事醫學科學院張令強教授聚焦蛋白質擬素化(Neddylation)與腫瘤發生及治療,發現Smurf1介導PDK1擬素化可通過cCOMPASS復合物激活Akt信號,促進KRAS突變型結直腸癌進展,并開發Smurf1降解劑實現精準干預。團隊還發現CDK1激活RNF111后通過擬素化修飾CDC20調控組蛋白降解和染色質可及性,用于治療染色體不穩定性腸癌,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華鳳教授作《腫瘤代謝與線粒體功能調控》主題報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華鳳教授長期致力于腫瘤代謝與線粒體功能研究。其團隊發現,OXCT1通過調控LACTB的蛋白琥珀酰修飾促進肝癌進展,而烯醇化酶ENO1作為RNA結合蛋白可抑制鐵死亡并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謝,促進腫瘤發展。此外,線粒體中的PHGDH與MBD2c可增強線粒體基因表達,誘導腫瘤增殖并促進化療耐藥,這些發現為腫瘤代謝靶向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吳晨教授作《 Dynamic genomic, molecular and cellular alterations in multi-step cancer development》主題報告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吳晨教授系統介紹了其團隊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通過大規模患者隊列的基因組測序,明確了在惡性轉化過程中關鍵的致癌點突變和拷貝數變異事件。同時,構建了食管癌變的全景圖譜,首次揭示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與侵襲性上皮細胞在癌前階段即形成關鍵交互生態位,為理解腫瘤早期演化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高強教授作《 KRAS突變膽管癌的治療新策略 》主題報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高強教授聚焦KRAS突變膽管癌的治療策略,繪制我國膽管癌多組學圖譜,發現KRAS高頻突變與不良預后密切相關。研究揭示KRAS突變可驅動炎癥反應和免疫微環境重塑,IL-1受體拮抗劑聯合PD-1抗體可增強抗腫瘤免疫。團隊還發現CK2介導SLC16A3磷酸化促進糖酵解及表觀遺傳重編程,并推進KRAS疫苗和靶向CLDN18的聯合免疫治療,拓展了KRAS突變膽管癌精準治療的新路徑。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香港高等研究院徐安龍教授作《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New Targets for Drug Innovation》主題報告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香港高等研究院徐安龍教授聚焦替代性多聚腺苷酸化(APA),系統介紹了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徐教授展示了自主開發的APA測序技術,并深入解析APA在腫瘤發生和免疫應答中的關鍵調控作用,特別強調APA與其他轉錄后調控機制的協同網絡。該研究為基于APA的創新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潛在靶點。
“腫瘤微生態論壇”報告要點速覽
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作《微生態與消化腫瘤免疫調節和治療》主題報告
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聚焦微生態在消化腫瘤發生及免疫治療中的調控作用。研究發現,腸道厭氧消化鏈球菌可誘導宿主細胞分泌CXCL1,招募并激活MDSC,導致PD-1耐藥。同時,宏基因組分析顯示除幽門螺桿菌外,咽峽炎鏈球菌也可促進胃癌發生。團隊還發現羅斯拜瑞氏菌通過產生丁酸激活CD8? T細胞毒性,增強PD-1療效,系統揭示了微生態對腫瘤進展和免疫治療反應的重要影響。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匡銘教授作《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in Liver cancer: Formation, Maturation and Role in Antitumor lmmunity》主題報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匡銘教授聚焦三級淋巴結構(TLS)在結直腸癌肝轉移(CRLM)中的分布、功能及調控機制。團隊克隆并鑒定出一批源自TLS、具腫瘤識別能力的人源化抗體,證實其具有體內抗腫瘤活性。同時,在傳統TLS分型基礎上,首次提出不成熟TLS的新分類,揭示其成熟調控因素及機制。研究為CRLM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策略,也拓展了抗腫瘤免疫研究的新方向。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周宏偉教授作《人體微生態與重大慢病:病原2.0新時代?》主題報告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周宏偉教授團隊聚焦人體微生態與重大慢病(如子癇前期、卒中、克羅恩病、類風濕關節炎、肝性腦病)的關聯研究。通過多組學隊列分析、機制驗證與臨床轉化,系統揭示腸道菌群紊亂是多種慢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明確其可作為早期篩查與干預的新靶點。研究成果表明,人體微生物組有望成為重大疾病防治的革命性突破口。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良靜教授作《腸道微生態及代謝物與腫瘤免疫治療》主題報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良靜教授聚焦腸道微生態及其代謝物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研究發現,菌源性代謝物可調控ICB治療中的T細胞功能,提出“補菌、除菌、調代謝”的精準微生態干預策略,并通過臨床研究驗證益生菌輔助免疫治療的可行性,展望了腸道菌群在精準醫學中的廣闊前景。
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研究員作《BEYOND XLP1: negative regula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SLAM family receptors》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研究員聚焦NK細胞功能研究,揭示免疫缺陷病XLP1的致病新機制,系統闡述淋巴細胞活化信號分子結合蛋白(SAP)依賴和非依賴的淋巴細胞活化信號分子(SLAM)家族受體對NK細胞發育和體液免疫的調控作用。研究為靶向SLAM受體調節抗腫瘤免疫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西湖大學蔡尚教授作《腫瘤駐留菌群對轉移復發的調控研究》主題報告
西湖大學蔡尚教授聚焦腫瘤駐留微生物與腫瘤轉移復發,發現腫瘤內細菌可促進轉移細胞定植并協助免疫逃逸,胞外與胞內菌在免疫調節中具有不同功能特征。尤其提出術后清除腫瘤內細菌可有效抑制轉移復發,創新性地提出抗生素干預策略,為腫瘤免疫治療開辟新路徑。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楊弘教授作《胸部腫瘤免疫微環境與新輔助治療模式演化》 主題報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楊弘教授聚焦淋巴結轉移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的臨床難題,創新性建立術前放化療方案,并深入解析免疫微環境與腫瘤殘余的關聯,進而構建新型免疫聯合治療策略。臨床研究證實該方案可顯著降低淋巴結轉移率、提高治愈率,為胸部腫瘤治療提供了新范式與實踐依據。
“腫瘤診斷與治療論壇”報告要點速覽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教授作《一位肝外科醫生的創新體會》主題報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教授在肝癌診療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團隊研發的miRNA-7?試劑盒與ChimeraX?系統顯著提高早期診斷率,并創新開展ALPPS手術與PDX藥敏平臺,助力個體化治療。其主導制定的CNLC分期標準推動了國內肝癌診療規范化,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為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作出重要貢獻。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作《消化道腫瘤的免疫治療創新》主題報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聚焦消化道腫瘤免疫治療難題,開展多項臨床研究,建立中國腸癌分子分型體系,并提出MSI-H亞型免疫治療建議及中期腸癌免疫根治新模式。團隊創新提出通過化療、放療增強免疫原性、克服免疫耐受,構建食管癌、胃癌及MSS型直腸癌的免疫聯合治療策略。同時,基于改善免疫微環境理論,開發出晚期腸癌CAP方案及CLDN18.2靶向免疫組合,并發現多條新型治療靶點,顯著提升免疫治療療效。
上海交大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作《我們團隊的研究匯報》主題報告
上海交大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介紹了團隊在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該研究基于大規模臨床數據并經實驗驗證,揭示特定菌群可通過代謝和免疫機制促進腫瘤發展,為早診早治提供新靶點;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其機制,推動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
上海交通大學沈柏用教授作《多模態研究時代的胰腺癌精準診療》主題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沈柏用教授專注于多模態技術融合的胰腺癌精準診療體系。團隊運用人工智能整合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及腫瘤微環境數據,深入解析胰腺癌異質性,突破診療瓶頸。沈教授還重點介紹了基于多組學聯合分析發現的輔助化療療效預測標志物,以及具有臨床價值的特異性胰腺癌蛋白模塊,為實現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中國醫科大學王振寧教授作《粘膜損傷修復中細胞可塑性調控程序及分子基礎》主題報告
中國醫科大學王振寧教授專注于胃黏膜損傷修復中細胞可塑性及其分子機制研究,系統闡述了胃癌前病變的動態演進,重點解析幽門腺逆生的關鍵細胞與組織學特征,揭示其三階段轉化過程及核心調控節點。同時,深入探討逆生的觸發機制與分子網絡,闡明其在胃癌發生中的作用。該研究具重要臨床轉化價值,為早期精準干預和阻斷胃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教授作《我的創新故事》主題報告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教授從醫院管理與外科實踐出發,系統分享創新醫療成果。他介紹了“平疫結合”病房切換機制及ICU避難平臺,彌補傳統醫院應急短板;在信息化方面,構建基于區塊鏈的病歷管理與智能科研平臺,提升數據安全與效率;并通過微創技術和手術器械創新,推動外科治療向高效、低風險發展,提供了醫療質量提升的新范式。
此外,本次大會還邀請到多位權威醫學專家擔任會議主持、點評和討論,包括:
南京醫科大學王美林教授、周翊峰教授、高威教授,中山大學田國寶教授、曾木圣教授、朱孝峰教授、謝丹教授、賈衛華教授、康鐵邦教授、鄧艷紅教授、林水賓教授、王智教授、陳明遠教授、王峰教授、蘇培強教授、駱卉妍教授、周奇教授、鐘茜教授、左志向教授,天津醫科大學郝繼輝教授、石磊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卜鵬程教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建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黃陳教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楊明教授, 空軍軍醫大學吳開春教授、邢金良教授,同濟大學醫學院王平教授, 復旦大學周兆才教授、江一舟教授,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教授,武漢大學繆小平教授、卿國良教授,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高大明教授,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靜雅教授, 上海長海醫院廖專教授,昆明醫科大學陳策實教授, 浙江大學許大千教授, 杭州師范大學基礎醫學院劉喆教授, 廣州醫科大學李斌教授,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周欣教授,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陳磊教授,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華教授, 蘇州大學陶金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鋌教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周圣濤教授,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王水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連新教授。
多位醫學權威專家主持會議
最后,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丁培榮教授主持大會閉幕式,大會主席林東昕院士作會議總結并宣布本次會議圓滿閉幕。林院士指出,此次大會匯聚了近百位頂尖專家與青年學者,通過高質量的報告及深入的交流,展示了我國腫瘤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當前挑戰與未來趨勢,為腫瘤防治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動力。此次會議不僅是一次學術盛會,更成功推動了大灣區經驗向全國的拓展。呼吁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攜手共進,共同推動我國腫瘤防治事業的發展,為科技服務于人民生命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7 3889 8464  投訴郵箱:7983347 16@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五家渠市| 化德县| 天柱县| 富蕴县| 蒲江县| 高安市| 桂林市| 龙门县| 开阳县| 临武县| 彭泽县| 中山市| 岳阳市| 远安县| 井研县| 汕尾市| 山阳县| 宜兴市| 蒲江县| 色达县| 溧水县| 绥芬河市| 隆林| 蕲春县| 朝阳县| 霍山县| 永泰县| 全州县| 红桥区| 绥江县| 宣汉县| 晋江市| 万州区| 瑞安市| 鄂尔多斯市| 锡林郭勒盟| 乌拉特后旗| 桃江县| 东城区|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