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介入超聲國內發展 海信攜新方案登場
上世紀80年代起,介入醫學在國內逐漸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積淀發展,已經成為與內科、外科并駕齊驅的第三大學科。
作為一門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的非直視診療學科,介入醫學是肝膽、泌尿、心臟等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介入超聲技術是在超聲顯像基礎上為進一步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需要而發展起來新技術,其優勢在于能夠實時顯示人體內部結構,引導醫生準確地進行操作,避免損傷周圍正常組織,提高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當下介人超聲技術能夠實現超聲顯像技術、各種介人器械裝置、各種新的治療手段以及現代生物信息技術等與臨床全面融合,其在臨床中的作用由診斷、治療到預測預后,并不斷朝著全信息時代的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及前沿化方向發展,在臨床醫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作為新興學科,由于缺少創立和建設經驗,全國成立獨立介入超聲科并擁有病房建制的醫院數量仍十分有限。且各地醫療資源發展不均衡,整體對智能化技術認知尚處于早期階段,超聲介入科室建設困難重重,迫切需要能夠實現多設備、多技術整合的方案來提供助力。
2024年11月14日-17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四次超聲醫學學術會議成功召開。海信醫療攜“數字化微創介入科室建設方案”及智能超聲HD80等重磅成果亮相,為國內數字化微創介入科室建設貢獻了“海信力量”。
整合多重先進技術 驅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海信的數字化微創介入科室建設方案(簡稱“海信方案”)整合了多模態一體化介入手術室、基于人工智能的三維影像術前規劃、遠程超聲等技術,打通了患者的全景生命信息,并遵循介入診療的規范及流程進行設計。
基于多模態一體化介入超聲手術室,能夠實現超聲、CT、核磁等多種影像信號同步顯示,提高手術精準度。通過術前半自動布針方案,提升介入手術治療安全性和效率。
現階段人工智能開始在醫療領域廣泛應用,此次海信將AI技術與介入醫學深度融合,前沿科技對臨床的賦能得到充分體現。
據海信醫療首席臨床專家胡曉紅介紹,基于AI智能算法,該系統可全面考慮皮膚、骨骼、內臟、血管、管道等多種約束條件,提前為醫生規劃設計出最佳布針路徑,通過精確控制布針范圍,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術成本。
該方案由海信醫療與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主委梁萍教授團隊聯合打造,并已在中國介入超聲發源地,即梁萍教授科室落地應用。從臨床實踐經驗來看,能夠顯著提高微創介入治療療效,為醫師和患者提供了更多新的選擇,實現診療智能化、精準化、規范化。
近年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國家級文件中被反復提到。依托海信方案,能夠通過遠程超聲形成緊密醫聯體,推動介入超聲治療在不同層級醫院實現高端效果,即使基層患者獲得也能良好的診療。從宏觀角度出發,在整體上加速了介入技術下沉。
眾所周知,基層醫療機構的新設備、新技術的引進多秉持謹慎態度,一方面源于對資金利用效率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切實存在的人才、設備短缺困境。
現階段中國介入手術開展仍主要集中在頭部醫院。今年8月,國家衛健委官宣,要在5年內實現三明醫改經驗全國覆蓋。近期陸續召開“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多次介紹三明醫改經驗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成果,其中主要就包括科室建設、設備升級等內容。
此外,今年3月啟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中,多地明確表態重點支持基層醫療設備更新換代,從目前披露的情況來看,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大訂單頻出,預計未來幾年國內基層醫療將迎來重大的設備更新潮,對于數字化科室建設方案的需求也將同步釋放。
人才方面,傳統手術室無法實現信息實時開放與流通,且視頻高度壓縮以致損失畫質、傳輸延時高,無法達到醫生手術示教與指導要求。海信方案為基層與頭部醫院提供了新的技術鏈接,結合遠程超聲,實現同質化診療的同時也能對基層人才起到培訓意義,對基層科室建設起步也能起到推動作用。
依托遠程超聲平臺,基層相關診療開展量有望逐步提高。可見單從經濟價值出發,數字化科室建設方案也能切中當下基層醫療的痛點。
聚焦新質生產力跨界的海信直指高端
海信被大眾熟知始于家電行業,但其在醫療領域已并非“新兵”。截至目前,海信醫療已相繼推出內窺鏡、彩色多普勒超聲、醫用顯示器、醫護終端、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智慧手術部等產品和方案。
雖然是跨界者,但海信在醫療領域的布局頗具野心。作為海信集團重點扶持和發展的業務板塊,海信醫療自創立之初就堅持自主研發的路徑、高端定位的目標。
近年來,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智能化、數字化、一體化等成為醫院建設的主流方向,需求持續擴容,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
相較其他國內頭部械企,海信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積累深厚的跨行業技術優勢能夠高效轉接至醫療領域布局。
現階段,海信醫療聚焦新質生產力,憑借自主化、智能化、數字化等優勢加碼醫療。圍繞數字化微創介入科室建設方案,海信探索的腳步仍未停歇,未來將進一步完善開放平臺,打通與介入機器人的對接,繼續推進遠程超聲國家標準審批,推進高質量的超聲設備在基層醫療機構更廣泛的應用,助力中國醫療裝備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