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血壓病流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其特點可以概括成“三高”、“三低”和“三個誤區”。即高血壓的患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患者的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低;患者怕藥物副作用不愿意服藥,血壓高只要不難受就不服藥,以及不按病情科學服藥。
高血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會對全身多個臟器造成損害,即通常所說的“靶器官”。對大腦,高血壓病可引發卒中、一過性腦缺血;對心臟,可造成心衰、冠心病和左室肥厚;對腎臟,可引起慢性腎功能不全;對眼睛,可引起眼底視網膜病變;對血管,可造成外周動脈疾病。
高血壓是一種終生性疾病,患者需要了解相關知識,與醫生配合治療,除定期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如血壓、血脂、血糖等外,最重要的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用藥。
臨床常用降壓藥主要有五大類,每一類又包括很多品種,每種藥又有商品名和通用名之分……面對如此龐大的降壓藥家族,如何快速識別呢?小編給您支招:降壓藥中的β受體阻滯劑,其通用名后面一般都有“洛爾”二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的通用名后面往往是“普利”;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通用名后是“沙坦”;鈣拮抗劑(CCB)通用名后是“地平”;最后一類是利尿藥。
一旦血壓控制穩定,就盡量不要隨意換藥。千萬不要看別人吃某種降壓藥效果好,自己也跟著吃。道理其實很簡單,人與人之間有差異,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就像青霉素,有的人使用后沒什么問題,有的人就會發生嚴重的、甚至致命的過敏反應。
高血壓治療用藥原則:
1.小劑量開始: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降壓藥。小劑量開始有助于觀察治療效果和減少不良反應。如效果欠佳,可逐步增加劑量。達到血壓目標水平后盡可能用相對小而有效的維持量以減少不良反應。
2.優先應用長效制劑:盡量一天一次服用具有24小時平穩降壓作用的長效制劑,以有效控制全天血壓及晨峰血壓,更有效地預防猝死、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中、短效制劑,需服藥2~3次/天。
3.聯合用藥:只有30%~40%的高血壓患者服用一種降壓藥就能降壓達標,約有70%的患者需聯合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降壓藥才能降壓達標。降壓藥物小劑量聯合,具有降壓機制互補,降壓療效疊加,互相抵消或減輕不良反應的優點。
4.個體化:患者的體質各有差異,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不同,一類藥物對部分患者有效,對另一部分患者也許并不適宜。因此,不能機械地照搬他人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血壓升高的類型與幅度、有無并發癥或并存的疾病等)量身定制適宜的降壓方案。